骗子为啥专挑傍晚交易磅码单?
票据颜色略有不同 两次骗得45万余元
玉米一直是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作物。近年来,随着酒精、淀粉等生产企业在开鲁相继落户,以中间差价获取利益的粮食贩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农民手中的玉米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,玉米流通环节也成了不法分子眼里的“肥水田”。
今年2月底,专门做票据兑换生意的于某用22万余元现金在开鲁镇北加油站附近与人交易,换到3张印有某公司磅码单小票,这是于某一周内的第二次交易,两次共付现金45万余元。只要十多天后拿着票据到公司兑换现金,于某就可以从中赚取千余元的差价。交易结束后,于某回家拢票据时发现,这次换来的3张票据和之前换来的票据颜色略有不同,于是赶紧到开票公司鉴别真伪,确认被骗后于某马上报了案。
接报案后,开鲁县公安局刑侦大队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专案组,经过大量筛选工作,划定侦查范围,最终锁定犯罪嫌疑人佟某、纪某及赵某。
3月24日,专案组得知3名犯罪嫌疑人的落脚点,实施同步抓捕,当天将3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。
伪造磅码单和印章男扮女装戴口罩
经查,犯罪嫌疑人赵某近几年一直在开鲁县各乡镇收购粮食,然后再卖给需要粮食的企业。一般来说,收购企业十多天后才给付粮食款。为了资金周转,他和很多粮食贩子一样,拿着粮食收购企业出具的磅码单,到兑换票据的人手里换钱,兑换票据的人靠每吨粮食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赚钱。
后来,赵某发现兑换票据的人一般都不会仔细查看磅码单。在倒粮赔钱后,他就萌生了用假磅码单诈骗的想法。
今年1月底,他在一家打印社伪造了某公司的磅码单和印章,购置了一张不记名的手机卡,买来一件女士棉袄、雪地靴和口罩做掩饰,选择经验不足的于某作为目标兑换假票据,并专门选择在傍晚时分交易。首次交易中,他男扮女装骗过了受害人。第二次,他找来同伙佟某、纪某周密策划后,再次诈骗得手,两次诈骗45万余元,得手后赵某分给佟某、纪某每人6万元。
经过20余天艰苦努力,专案组成功侦破这起特大诈骗案,目前已经追回赃款26.9万元。